“西迁精神”学习心得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6/22 15:38:57

4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建,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决定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消息传来,尽管困难重重,师生们却在最短时间内就迁校问题达成一致。怀着建设大西北的理想,交通大学在册的767名教师中有537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工总数70%以上。他们从上海优渥的生活环境来到正在开发建设的大西北,义无反顾地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他们中不少人将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房产无偿或低价交给国家,向西出发。当时的西安,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较大,整个西安还没有一条水泥路,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紧张,可以说是从十里洋场来到了穷乡僻壤。1956810日,交通大学发出第一趟西迁专列。随后到1958年间,一趟趟专列从上海开往西安,列车上,举家西迁、两三代同迁是最常见的场景。学校建在田野之中,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嚎。冬天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抵达西安的教授讲师们几乎是一放下行李,就立刻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西迁以来,西安交大先后走出了42位两院院士,近30万名毕业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西部工作。这一切,都为西部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

从交大西迁的历史中,我感受到教授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爱国之心。我认为:

“西迁精神”是伟大的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以交通大学西迁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西迁群体,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义无反顾地扎根古都西安,开启了西部建设的伟大进程。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行同向”的坚定信念,感受到胸怀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精神,体现了西迁人伟大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迁精神”是伟大的奉献精神。从大树西迁、扎根黄土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他们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当年放弃个人生活优厚待遇的教授和先生们是英雄,为交大迁校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更是英雄。西迁人用真情的奉献凝聚崇高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以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党和人民面前充分展现西迁群体勇于牺牲、甘于奉献、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也感染了更多交大学子为西部大开发奉献自我的决心。

  “西迁精神”是伟大的奋斗精神。西迁群体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站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高度,为繁荣西部的科技与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部西迁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极为艰难的环境下,西迁人以苦为乐,百折不挠,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出了崭新的业绩,为西部的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向全国人民发出奋斗动员令。这就更要求我们继承发扬西迁人所孕育的奋斗精神,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接续奋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奋力走好大西北建设的新长征路。

“西迁精神”是伟大的创造精神。60多年来,西迁群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开天辟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创办新校园、开辟新领域、发展新事业,在荒原和麦田上将一个个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时至今日,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发扬西迁群体伟大创造精神的优良传统,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日益显现。此时,习近平陕西考察强调重温“西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这不仅鼓舞中国人继续毫不放松疫情防控,夺取战疫的最终胜利,也将助力中国如期完成今年发展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将激励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努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