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9/27 17:51:03

最近我再次研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这是习近平同志于1992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在《跋》中,他写道:“对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在书中,他写道:“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说,他把全书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他引用小平同志的话勉励干部,“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用插队落户时看到的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来启示党员干部发扬前仆后继、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致死不渝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还说,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要有功成不在我的水滴精神,“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是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通过重读本书,我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经济学家萨克斯曾说过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当我们认真思考这句话,并结合现实生活体验,我们发现,贫穷不只是一种病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它几乎必然导致生活的困顿、环境的恶化、思想的禁锢甚至是丧失生活的希望和改变的勇气。狭隘的贫穷定义,即缺钱,物质匮乏,精神困顿。但随着社会发展,贫穷的概念更加广泛,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贫困可以发生在五个维度上(经济,人类学,政治,安全,社会文化)通俗地讲,就是没有钱,缺人脉,无资源,地位低,品位差,看不到未来,体验不到幸福。贫穷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行动能力差,教育程度低,社交范围窄,资源分配不公,阶层跃升困难,也包括天灾人祸,重疾意外、先天残疾或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贫困。

自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消除贫困政策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指引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各地干部群众久久为公,我们距离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一步之遥。回望过去,扶贫先扶志,脱贫必先立志,是扶贫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经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很多贫困发生于代际传播,家庭小环境与村镇大生态共同作用,使得很多贫困人口习惯于等靠要,迷失于穷困倒,既无改变现状之能力亦无改变命运之动力。古人云,穷不扎根,富不传代。但当一个人习惯于贫穷,缺乏富足生活的体验,便可能无心、无力、无意改变现状,美好生活只不过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既不能至,心亦不向往之。因此,扶贫,必须多管齐下,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激发其为美好生活奋斗,改变命运的斗志,促进其物质生活的进步,丰富其精神生活的色彩。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再好的政策如果无法改变其内在的动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而当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阳光能够穿越荒漠、高山、田野,播撒在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贫困,必然会失去生殖的环境和机会。

今年8月底,在民盟宁夏区委会的组织下,我和其他教育战线的盟员前往宁夏西吉、海原县参观了当地的新农村,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当地扶贫情况。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农民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尤其是年轻的90后、00后们,扎根地方,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先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武器,以追求进步为愿景,以脚踏实地发展为根基,不断创造着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尤其是位于西吉县吉强镇的龙王坝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村依托周边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党家岔震湖及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等旅游景点,积极发展集旅游观光、乡村休闲、林下经济等产业为一体的乡村经济。这里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饮用水源洁净,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利用小梯田众多的优势,种植各种小秋杂粮,并积极发展杏、油桃等经济林,农林间作、自给自足、相得益彰。村中家家房前屋后都有小菜园,种植绿色有机蔬菜。近一两年来,龙王坝村引导村民积极探索和发展民宿产业,取得了不俗成绩。清晨漫步于村中和田间,看到很多农户在收拾院落,维护设施。一些村民将现代生活设施与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舍有机结合,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学新风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休闲。该村也因此于2019728日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从龙王坝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扶贫工作一定要定位精准,只有找到适合本地、本村发展的道路,才能激发村民活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不竭动力和潜能。

而位于隆德县红崖村的“老巷子”民俗文化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该村以民俗文化、红色旅游为特色,自2010年起,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村里的复建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古村落原始特征,建成老巷子一条街、家庭客栈、红军墙、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党委会议遗址、民俗文化墙等旅游基础设施。依托隆德县厚重的文化底蕴,红崖村积极发展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篆刻等民间民俗文化,现有书画、剪纸、刺绣、宫灯、美术馆等12家。走进红崖村,处处有景致,处处显文化,参观者内心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城市里人与人的隔阂在这里被消弭。墙上“我在老巷子等你”的广告语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如果我们的扶贫工作能够为每一个乡村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我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景象一定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

当然,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2020年我国要在现行标准下消除贫困,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我国以自信、自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扶贫必先扶志(智),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强志,只有以坚定的意志,必胜的决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脚踏实地地履行好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党和国家的扶贫和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